民盟中国科学院团队在贵州红缨子糯高粱的增产提质田间试验中取得显著成效

  • 张伟男
  • 6108

      贵州毕节市曾是我国西部贫困地区的典型。1988年国务院批准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开启了一场前所未有、目光深远的反贫困试验。

      贵州毕节市是由中共中央统战部统一布局的全国各民主党派以及各部委的对口帮扶地。多年来,民盟中央为毕节的经济社会发展倾情倾力注入持续动能,受到了当地政府和百姓的交口称赞。

      民盟中国科学院团队关注贵州红缨子糯高粱等代表性农作物的增产提质问题。以贵州茅台酒为代表的中国最负盛名的酱香型白酒采用传统的“12987 工艺”生产,主要原料采用贵州当地优良的红樱子糯高梁和赤水河水才能酿出地道的、品质上乘的茅台酒。

     贵州小红樱糯高梁,成熟时如红樱飘逸;粒中支链淀粉含量高达80%以上,甜软如糯米,故名糯高梁;粒皮富含单宁,是酒曲发酵形成各种酱香型风味物质的重要前体。贵州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与云贵高原气候,千百年来的优胜劣汰培育出了小红樱子糯高梁,当地百姓用智慧将它酿出酱香型美酒,极大丰富了人类的生活内涵。

     贵州山多石多,土地相对贫瘠,各种农作物产量也相对低。根据贵州土壤环境和种植水平的不同,小红樱子糯高梁的亩产量一般为200-500斤不等。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推行的农药化肥除草剂的化学农业模式也广泛深刻地影响到了贵州的各村各寨。几十年来, 农药化肥除草剂的滥用,导致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指标严重不正常,生态环境恶化。这使得贵州的农产品包括高梁的长势欠佳,产量上不去,最重要的是农残和重金属高、品质和风味明显下降,酿出的酒的品质也无法保障。如何标本兼治破解这些问题,是贵州酿酒业的痛。无疑,应从源头上对被农药化肥除草剂和重金属污染损坏的土壤进行生态重构,恢复其健康,种出品质优良的高梁才是必由之路。

      2023年4月,民盟中国科学院委员会30来位专家盟员在民盟中央社服部、中国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统战部、民盟贵州省委各级组织和地方政府鼎力支持下,到民盟中央定点帮扶基地贵州省毕节市和国家天文台“天眼”开展“不忘合作初心,科技报国毕节与天行”活动, 进行盟史教育、调研、科普等系列活动。其中,安排了一个“践行科技支农,助力乡村振兴”的主题讲座,主讲人是民盟中央科技委委员、 民盟中国科学院委员会眼副主委、中国科学院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何裕建教授。他为毕节市的农村农业科技工作者做了一场《土壤病了怎么办?——土壤修复改良与生物防治的综合研究及应用》的科技讲座, 深受参会者的欢迎。讲座答问环节,大家就毕节市当地的地质和土壤概况、农作物的种植情况、农村农业工作中的一些疑难问题等与何裕建教授展开了认真热烈的互动。

图 1、民盟贵州省委龙永娟处长(左一)与何裕建教授(左二)在龙凤村的地头上跟村民们讨论土壤如何增产提质问题(2023年4月2 日)

图 2、何裕建教授和龙永娟处长等人在龙凤村的地头上跟村民们一起讨论如何增产提质增收(2023年4月2日)

图 3、何裕建在龙凤村的地头上现场取土样(2023年4月2日)

图 4、何裕建(右二)、张冠生(左二)、钱越英(左一)在闵晓云(右一)的试验基地上商讨高粱的田间种植方案(2023年4月2日)

      在现场民盟中国科学院委员会秘书长钱越英的协助下,毕节市农科所高级农艺师杨珊、撒拉溪农技站闵晓云主任等跟何教授达成了合作意向,计划赶季节于今年即开始在毕节市对有代表性的酿茅台酒专用小红樱子糯高梁等作物进行土壤修复改良的增产提质田间试验。

      随后,当天下午,何裕建与民盟中国科学院委员会部分盟员、民盟贵州省委领导、民盟毕节七星关区领导等人一同到撒拉溪镇龙风村进行实地调研,并去闵晓云负责的高梁试验地查看和商议种植方案。何裕建边为农技人员现场讲授边当即挖取土样带回北京检测。

      半个月后,何裕建为毕节高梁增产提质制订了土壤生态重构种植方案: 用微生物降解土壤中多年积累的常见农药残留,提升有机质, 调节 pH,均衡各大、中、微量元素,补充均衡土壤中各益生菌和抗病害微生物。对应采用的方法与材料,生态环保,不产生次生污染,且简单易行,成本较低。这种思路和技术,源于何裕建团队 2003 年开始对号称世界难题的柑橘黄龙病防治的成功研究,至今已在全国东西南北各省不同农作物的增产提质和病害防治的田间试验中屡试屡成。

      在杨珊和闵晓云俩位同志的积极配合下,在毕节市针对红缨子糯高粱增产提质试验的合作实实在在展开了。

图 5、毕节市政协副主席刘祖荣与何裕建团队成员和中国科学院党委统战同志调研高粱试验地(左)与对照地(右)生长情况(2023年8月 11日)

图 6、何裕建团队的红缨子糯高粱试验地(后)与对照地(前)(2023年8月11日)

      从4月播种到10月收获,6个月的时间飞逝而过。2023年金秋10月,撒拉溪镇农业服务中心对高粱试验田和对照组进行了科学测产和详细记录,结果喜人。第一组对照地块的高粱湿穗重 555.83 公斤/亩,试验地块的 668.59 公斤/亩,增产 20.28%;第二组对照地块的高粱湿穗重 310.16 公斤/亩,试验地块的 361.29 公斤/亩,增产16.48%。这两个试验结果如分别跟毕节市当地原生态类似土质的高梁亩产量对比则增产 50%以上。最重要的是,品质也明显提升了!

图 7、闵晓云主任带领农技人员对何裕建团队试验地的红缨子糯高粱进行测产(2023年10月)


图 8、何裕建团队试验地的红缨子糯高粱(2023年10月)

      基于贵州酿酒产业对高品质高梁原材料的内在刚需,何裕建团队摆脱化肥农药除草剂的捆绑进行的绿色无污染的红缨子糯高粱生态 种植模式,或许是龙凤村乃至贵州高梁业走向快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个看似简单的校地合作试验,影响也许将是深远的。

      同时,除高梁试验外,何裕建团队也在杨珊协助下对毕节的水稻、辣椒等作物进行了增产提质田间小试,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基于这些工作,双方正合作向贵州省科技厅申报研发贵州农业增产提质技术的科研项目。

      本次民盟中国科学院委员会在毕节的科技支农助力乡村振兴实践,是中国科学院科学家与地方进行院地合作、校地合作的实在案例。期待各级组织进一步支持,将此成果进行田间中试,然后进行推广,使贵州高梁产量与品质恢复良性循环状态,助力酱香型酒业质量的提升和贵州经济的发展。

作者:民盟中国科学院委员会 闫云霞